1月18日下午,2024“我看南京新发展”——公众看城建启动仪式暨首场走访拉开帷幕。南京市委网信办、市建委、南京市报业传媒集团有关领导出席,在宁的央媒、省市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的代表,南京市网络文化协会各新媒体专委会代表和行业大V代表20余人参加。
启动仪式现场,市建委二级巡视员朱家祥表示,希望通过公众看城建活动和“听语+‘金点子’”征集,邀请市民群众为城市城乡建设提出宝贵建议,近距离感受城市发展呼吸脉动、焕新向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好南京建设中来。
在随后的首场线下走访活动中,西祠房产以媒体代表的身份一同参观了建邺区G71智能建造项目、建筑固废再利用3D打印以及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工程。此次参观的三个城建项目,分别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方面各具代表。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连接江北新区核心区和江南主城区,项目起自江北新区兴浦路与江北大道交叉处,沿兴浦路东侧向南跨越津浦铁路后,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沿现状建宁西路东至静海寺处。路线全长约6.8公里,江北段按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过江段及江南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
项目过江段采用隧道方案,其中盾构段长2380米,南北明挖段长1983米。盾构隧道外径14.5米,双管双向六车道,采用2台泥水平衡盾构机由北向南掘进。两岸接线在江北大道、横江大道和惠民路相交处各设置一座互通式立交。
目前,项目已经实现隧道盾构双线贯通。项目主线盾构成功克服穿越长江最复杂地层、超高水压、穿越长江大堤、切削抗滑桩、穿过五号线地铁站、复杂周边环境的超深接收井等艰难险阻,实现主城建成区的盾构隧道安全平稳贯通,对于提升我国大直径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过江通道主线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及江南连接线建设对于促进江南江北经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提升片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更加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通道及连接线串联井字内环、快速外环和江北快速路网,可以完善南京市路网体系,进一步缓解过江难。二是极大改善城北地区交通出行。这些工程与同期建设的地铁五号线、九号线,以及下关滨江商务区内部路网,在建成后将极大改善片区交通设施。三是加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直接连通了江北新区核心区和下关滨江商务区,远端连通河西、铁北片区,可有力助推两岸要素资源交融,带动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四是有力提升板块价值。在地下设置互通立交,可以释放地面空间资源,打通视觉廊道,使滨江片区自然、人文景观通透辉映,将有力提升片区价值。
G71智能建造项目G71智能建造项目和建筑固废再利用3D打印是南京市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代表项目。其中,G71智能建造项目从设计到竣工交付都使用同一个BIM模型修改添加,应用测量机器人、地坪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建立了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包括人员智慧化管理,通过人员立体定位,能实时精准地了解到各个工作面的人数情况。安装了塔吊防碰撞系统。通过设备内置芯片和传感器,实时感知外部障碍物,对风险进行评估。使用高支模安全监测系统。能实施对高支模架体杆件受压、倾斜、沉降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实现无人值守,超限报警。
被评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南京市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细化了61项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己确定试点项目35个,总建筑面积达367万平方米;试点企业13家,涵盖了勘察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和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全市累计新开工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19.58万㎡,约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52%,在全省处于首位,已有6项经验做法成功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并在全国推荐。
2024年,南京市将严格按照《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力争在2024年实现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中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的项目总面积占比达到55%以上。研究制定出台项目级智能施工管理平台建设指引,确保在60%以上的试点项目中得到普及应用,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24年计划培育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不少于10个,培育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试点企业不少于5家,力争完成智能建造技术成果转化不少于3项,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
建筑固废再利用3D打印
在江北华富路边,3座白色建筑分别为传达室、小卖部和公厕。这样的城市服务设施,是由3D打印而成。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利用固废材料,通过工业机器人打印建筑构件,实现了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目前,3D打印公交站台、桥梁等均在南京市得到应用。